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场分析 >  > 正文

风靡全网的多巴胺是快乐密码吗?真相:其实是双刃剑,太多太少都不好

时间 :2023-09-01 10:14:58   来源 : 新民晚报

“多巴胺穿搭”在网络爆红后,多巴胺一词就火了起来!多巴胺,原本只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据专家的解释,它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多巴胺真的跟快乐有关吗?过度激活多巴胺会让大脑“崩溃”吗?

多巴胺与“激励”相关


(相关资料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课题组施赛博士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多巴胺是快乐分子,只要它分泌了就会快乐。其实,这个认知不够准确。多巴胺参与形成大脑的奖赏回路,和获得的惊喜有关。举个例子,当我们买彩票中了大奖,这是无法预测的事情,但是会觉得惊喜。这一瞬间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就会释放大量多巴胺,从而让我们更期待并且也会更想再去买彩票。所以,多巴胺并不和快乐直接有关,而是和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有关。多巴胺作用于我们的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感觉,驱动我们产生动机,帮助我们学习并且指导相应行为,是行动的催化剂。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和新奇有关。比如说,谈恋爱的时候,一开始男女朋友之间会被对方的某些特质吸引,会有新鲜感,在相处过程中大脑多巴胺大量分泌;但是,后续接触过程中,新鲜感少了,激情慢慢褪去了,为什么?多巴胺分泌少了。换句话说,当新奇感过去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也会减少。” 施赛博士表示,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多巴胺和奖赏预测误差有关,它的分泌和奖励的意外性正相关。“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想通过努力学习,预期取得60分,实际也拿到了60分,那我们可能并不会感到意外,这时候的奖励为0,多巴胺释放比较少。但如果我们实际拿到了100分,这个时候多巴胺就会大量释放。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锻炼、充足的睡眠、听音乐以及冥想都能有效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

除了自身分泌多巴胺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外界摄入富含氨基酸的食物来获取多巴胺,比如牛肉、鸡蛋和乳制品等。临床上也会用一些多巴胺制剂,比如左旋多巴治疗脑内多巴胺含量不足的疾病如帕金森病。当然,在成瘾领域,药物滥用比如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和其他一些精神兴奋剂,也会增加多巴胺水平,产生成瘾性。

当然,多巴胺和快乐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能够促使我们产生动机,驱动我们去做某些事情,带给我们“想要”的感觉,让我们能够不断去追求目标。这也就是经典的“动机激励”理论。从正面来讲,多巴胺会让人“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鼓励我们探索和超越。

多巴胺也有负面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大脑内部存在自身反馈调节机制,当多巴胺的含量显著上升时,调节机制就会被激活,大脑会通过降解多余的多巴胺以及抑制多巴胺的合成,并不会出现欲望无限增长的情况。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多巴胺系统就可能会被控制或者“劫持”,比如成瘾患者,大部分成瘾药物(比如尼古丁、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都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劫持”多巴胺系统,突触中的多巴胺含量升高,从而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当然,由于成瘾机制较为复杂,多巴胺并不是成瘾的唯一原因。

在成瘾科专家看来,多巴胺是一把双刃剑,它和奖赏、动机有关,可以促进强化学习,让我们适应环境以及生存。科学家在研究人类起源过程中,发现“适者”分泌的多巴胺更多,他们更愿意探索,更有进取心,更愿意冒险,更愿意让自己去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而就生存下来。而从负面角度来说,持续性滥用药物最终会导致奖赏系统的过度刺激,从而导致多巴胺的耐受。事实上,这个时候多巴胺不再增加,对药物的渴求仍然存在,机体也会不断寻求药物。

当然,成瘾是一种复杂的大脑疾病,多巴胺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药物滥用以及负面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遗传、环境、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等,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成瘾行为,还是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从多方面进行理解和临床干预。

比如,成瘾科曾经遇到过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小朋友,检查发现他的大脑纹状体内多巴胺的水平比正常小朋友要高。网络成瘾和多巴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如同赌博等行为一样,是通过内源性物质获得多巴胺增加,得到快感。例如,他在游戏过程中受期待的奖励动机驱使以及不断反馈的奖励结果激励,导致多巴胺大量释放,奖赏回路受到强化,这一行为反复进行后就会导致其对网络游戏线索有关的信息更加敏感,从而对游戏上瘾。

当然,仅仅戒断多巴胺就可以戒除成瘾吗?实际上也并非那么简单。施赛博士介绍,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生理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导致成瘾行为。有些人认为,成瘾患者的药物过度依赖或滥用行为来源于多巴胺的大量释放,从而需要通过“多巴胺戒断”来控制这种依赖或滥用行为。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多巴胺视为需要戒断的物质,因为多巴胺是大脑自然生成的物质,参与人体情绪、行为和记忆等多方面的调节,戒断多巴胺可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阻断多巴胺效应的同时,人会对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因此,对于出现物质滥用或过度依赖的患者而言,应当寻求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而非盲目戒断多巴胺。

本报记者 左妍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